在一场流行病中,它被摧毁了。家电行业没有意外,基于其脆弱性,它将再次受到冲击。根据《2019年中国家电行业年度报告》的前期数据,2019年国内市场家电零售额达到8032亿元,同比增长-2.2%。在疫情期间,下降进一步加剧。AVC数据显示,2020年第九周(前两个月)家电整体数据大幅下滑,尤其是线下市场彩电等各类产品零售额同比下降56.2%;空调零售额同比下降82.6%;冰箱零售额同比下降57.88%;洗衣机零售额同比下降60.46%。事实上,这与疫情无关。为了走出低谷,家电品牌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。1.多品牌经营已经成为行业标准。两年来,海信、美的、海尔等一线家电品牌出现“多品牌”趋势,成为行业主流。始于海信,2017年收购东芝;收购欧洲家电巨头戈伦耶;2018年;加上其联合运营的荣盛、科龙、日立和约克;2019年,原本定位于海外高端用户市场的国际子品牌VIDAA重新启动。继美的之后,包括COLMO、Bugu和华菱在内的许多品牌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发布(重新激活)。其面向家电市场的主要品牌在美的、小天鹅、贝弗利、清风和万蒂罗的基础上迅速扩张,包括此前收购的克里维特和合作引进的AEG。美的经营的家电品牌已经达到10个。海尔在多品牌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多达七个品牌瞄准了不同的细分市场,如卡萨尔、总司令和通用电气。国内家电市场的多品牌扩张是自上而下的。目前,格力、长虹、TCL、创维、Boss、久阳等企业通过收购或自建完成了多品牌布局。从“智能相对性”的角度来看,多品牌之所以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,在于市场细分和需求多元化已经是最大的市场竞争点,而产品差异化,包括销售渠道差异化等细节,将决定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的归属。多品牌战略的兴起不是一场“暂时的大脑热”。外国品牌在这种模式下走得更早,如博斯、惠而浦和伊莱克斯,它们多年前就开始布局,尤其是伊莱克斯和惠而浦。虽然他们是全球家电巨头品牌,但他们有点尴尬,因为他们无法真正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多品牌游戏一直被寄予厚望。当然,当本土品牌转向多元化品牌时,他们正在寻求市场份额,多元化品牌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明显的优势
从“多品牌”到“多类别”,对家电行业的颠覆才刚刚开始
浏览:410 时间:2022-4-3